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
一、个体心理
(一)认知
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二)动机和情绪
(三)能力和人格
二、行为
三、意识
四、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任务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测验法
相关法
实验法
个案法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构造主义

主要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对象:直接经验

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意识即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主要成分,以及如何联结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从意识经验的够早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只看重意识的成分,而不管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认为够成啊人的心理世界的基本成分:感觉(知觉的元素),表象(观念的元素),意识(情绪的元素)。

贡献:使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束缚,开创了现代心理学并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① 研究内容狭窄、脱离实际;②把心里简单分解为各个元素,割裂其整体性;③过于主观,可重复性差,许多高级心理现象难以通过内省进行研究。

机能主义

主要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研究对象: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研究方法:客观观察法、实验内省法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把意识看成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机能主义的特点:①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②反对把心理视为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③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④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对正常人一般心理规律的探索,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等领域。

贡献:① 开创了美国的科学心理学;②促进了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③推动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

局限:① 意识观的矛盾倾向;②生物主义的倾向;③外在目的论和神秘主义倾向。

行为主义

主要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对象:行为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行为;②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实验方法;③反对行为的遗传决定论,强调环境的作用。行为主义认为:心理、意识和灵魂是主观的东西,不可捉摸,又不能加以观察、测量和证实,作为研究对象,永远不可能跻身科学之列。心理学家需要研究的只有那些可以被观察、预见、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者控制的行为。

贡献:行为主义的诞生,在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其强调的用客观方法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对心理学走上科学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
局限: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格式塔心理

主要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研究对象:意识、认知现象(知觉、学习、思维等)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反对把意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里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是德文”完整“的译音,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整体不是由若干元素组合而成的,相反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大于部分的综合。他们提出了知觉中的许多组织原则,试图解决格式塔的生理基础问题。他们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的分析,并把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称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历史评价:格式塔心理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加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论观点,是正确的。此外,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只觉得组织原则及学习和思维中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反映在心理学教科书中。

精神分析

主要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研究对象:梦、潜意识、无意识

研究方法:梦的解析、催眠疗法、自由联想、生活史法

主要观点: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其理论主要来源于精神病治疗的临床实践。

贡献:弗洛伊德对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科学心理学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潜意识动机、防御机制等已被主流心理学所采纳。不仅对心理学,甚至对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之作。

局限: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过度强调无意识、并与意识对立起来,夸大性欲的作用一直受到科学心理学家的批评。

人本主义

主要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研究对象:人格

研究方法:整体分析、个案研究

主要观点:①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认为人性是自主的,是能进行自我选择的,把人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②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和重视个体的基本需要、尊重和重视自我。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③需要理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贡献:人本主义被称为除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其主张人性本善,注重对人性的研究,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人本主义的研究理念冲淡了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

局限:人本主义错误地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因而对人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出发的。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带有纲领的性质,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得其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认知心理学

主要人物:皮亚杰、奈塞尔、纽维尔、西蒙

研究对象: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

主要观点:①关注人脑所发生的心理事件,如人是怎样推理、记忆、理解语言、解决问题、解释经验、获得道德标准和形成信念的。②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③使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即把人脑比做电脑。④认为认知历程包括:信息的接收、贮存和运用。

历史评价:认知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科学家们认为,只有揭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里功能的特点。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二章 神经生理机制

韦伯定理